企业刚刚接触RPA,容易陷入的五大误区

有调查显示,超过90%的(93%)中层管理人员正在部署或延伸公司的自动化能力,并特别指出了RPA在其组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老玩家们选择RPA厂商时,会从产品的易用性和稳定性、整个RPA工具开放性的生态、RPA的智能化以及RPA部署的成本和安全性来做评估,而对于刚接触或是一知半解的RPA新手来说,常常会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01

RPA是一个独立的软件机器人

采取“单枪匹马”的作战方式

目前大多数RPA平台是由设计平台(factory)、机器人(bot)、控制平台(commander)的标准三件套组成,设计平台主要完成在可视化界面的流程编辑工作,是RPA的规划者;机器人则是在设计器完成流程设置后负责执行操作,根据应用场景可以分为无人值守和有人值守两种;控制平台则相当于领导者,负责智慧管理多个机器人的运行,保证整个软件的分工合理和风险监控。

企业刚刚接触RPA,容易陷入的五大误区

艾瑞一叶知秋RPA行业报告


机器人(bot)在某个时点只能运行一个任务,就像人一样,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只能做一件事情,但是当bot完成这个任务后就可以继续下一个任务,当然也可以一直循环做同一个任务,这其实是由这个任务所要处理的业务量和每笔处理耗时情况来决定的。所以,当有多项自动化任务的时候,通常需要为bot配置工作日程表,如9点到10点做财务核算工作的5个任务,10点到11点做新员工入职流程的3个任务,总之在满足业务流程的前提下,让机器人做的事情越多越好,时间安排越紧凑越好。

所以,为了保证更大规模的自动化业务并发量,企业需要部署多个机器人,再分别为这些机器人配置好工作日程表。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让不同的机器人在任务安排上做好衔接,不能产生业务上的冲突。最后通过控制平台(commander)来监督这些机器人的执行情况。

误区02

RPA就是办公自动化

编个脚本就算实施

拿简单的银行转账案例来说:资金管理人员,需要插上Ukey>>登录网页>>输入密码、输入金额、打款账号、输入验证码>>最后进行转账>>登记excel表。

企业刚刚接触RPA,容易陷入的五大误区


整个流程通过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来执行,结果更高效且不易出差错。然而所谓的自动化流程真的只是单一的人机替换吗?其实,每个简单环节都有流程优化或再造的可能性!

例如:
1、当汇款账号涉及数十个时,在Ukey环节,通过简单的脚本并不能大幅度提升效率,这时,我们可以加入一个Ukey控制器,能登录数十个账户并自由切换,无需重复插拔。
知识补充:什么是Ukey控制器呢?“Ukey控制器即U盾集中控制器,是针对企业需要在同一台电脑上对多家银行进行操作的U盾集中管理控制装置。一般企业会在多家银行开设账户,这将导致平时使用U盾时需要查找,不易管理,频繁插拔也会对USB口和U盾造成磨损。而U盾集中控制器则免去了因对不同银行进行操作需要切换U盾插拔带来的繁琐操作和磨损。平时可将各银行的U盾统一锁在控制器中。操作人员需要使用U盾时,只需要在控制器软件中点选对应的银行U盾按钮即可,操作简单方便又易于统一管理。”


2、当输入验证码时,通过”RPA+人为输入”效率的提升并不明显,这时往往还需要加入OCR技术,(目前实在智能的OCR识别在各行各业里都通过了大量的实践测试,如特殊验证码、发票、驾驶证、车牌、保单等等,除了简单的数字识别,还能进行色彩、图像、笔迹等识别,准确率高达98%)

RPA三件套里的Bot并不是一味模仿人类的流程,而是在流程优化和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再来实现自动化。所以即使两个流程之间的差别很细微,原来流程中的某项任务也可以重新拆解或是归并,从而减少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频率和时间。同时与AI技术的有机结合,让RPA得到更丰富的拓展与应用。实施RPA时,在优化效率的提升上,也扭转了人们传统思维方式。

误区03

RPA可以7×24小时工作

部署后就可以完全不用管它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虽然机器人的操作速度快,但也是需要处理时间的。通常机器人的操作时间是人工操作时间的10%~20%,甚至更少。如果流程不能100%达到自动化,还需要考虑人类员工的工时。


虽然看起来机器人可以不间断地执行,达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持续无休,与人类员工每周5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相比,相当于机器人的可工作时间比人类员工扩大了4.2倍。


但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真实的运行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机器人的处理时间会受制于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机器人的运行需依赖于所要操作的应用系统,那么应用系统的运行时间反过来就会影响机器人的可处理时间。因为企业中一些传统的应用系统可能在晚间有停机休息的情况,那么机器人在这段时间里也就不能运行。第二,如果机器人的处理流程中涉及多个应用系统的操作,那么机器人只能在那些应用系统同时运行的时间段运行

误区04

目前信息管理系统足够用了

我不需要配置RPA了

ERP或CRM这样传统的应用系统,如果出现了问题,通常需要修改接口或修改底层程序代码、数据库的方式完成系统改造,甚至直接替换原有系统

但这些大型的应用系统的功能非常复杂,中间经历了多次升级,已经根深蒂固地深入企业的各个层面,这种方式的改造就会带来巨大实施风险,不但是程序功能之间会相互影响,也会导致业务中断这种高度破坏性的运营风险。所以一般IT部门在系统改造问题上都会持有谨慎的态度,而且时间越久、功能越复杂的系统,升级和改造的风险越大。

而RPA的实现方式是像人一样通过操作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来执行任务,即非侵入式的系统表层集成方式。不需要更改应用系统的底层代码,也不需要更改应用系统的服务或接,而是通过这种非侵入式的集成方式或修补方式,使得RPA实施过程对原有系统的影响最小,带来的风险最小。当RPA部署上线后,后端系统也不必中断或停止,这是传统系统上线切换后不太可能做到的。
而且,RPA软件提供了可视化的自动化流程设计工具,让开发者只需要少量代码甚至不需要代码就可以编制自动化脚本,所以一些业务人员在培训后也可以快速上手,而不必完全依赖专业的IT开发人员,这也是传统系统难以做到的。这种快速敏捷的特征也让RPA项目的实施周期远低于传统的系统改造项目。

误区05

RPA仅支持本地部署

无法适应当下云服务的时代

企业刚刚接触RPA,容易陷入的五大误区


目前,大多数的RPA都是通过本地部署的,即RPA的执行机器人Bot和RPA的监控中心系统都部署在企业的内部网络中,运行在企业自己提供和负责维护的服务器或PC上。但RPA也是支持云端部署的!

只是RPA的云端部署模式显得更加复杂一些,与我们熟知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以及BaaS(业务即服务)这几种云模式都不一样。机器人部署在公有云端为企业服务时候,需要通过VPN(虚拟专用网络)访问企业内部系统,鉴于这种技术安全性的原因,就只能采用如Citrix这样远程桌面访问的模式。这样预算受限的一些企业就可以采取租用云端RPA机器人的方式来为自己服务,这也是一种传统业务外包服务(BPO)的变形。

第二,由于数据安全和访问安全的问题,企业不愿意让机器人部署在公有云上,那么只需将将RPA三件套里的控制中心(commander)部署在云端,机器人(bot)部署在内部系统里,这样即保证了数据安全性,又方便了RPA的管理、运行、监控和维护。

1.本内容作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RPA学习天地立场,RPA学习天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2.如果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客服微信号。